文徵明
(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又更字徵仲,先祖曾居衡山,故以衡山为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
书法家、文学家。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擅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从沈周,后致力于学习赵孟、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
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
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
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
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
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
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小楷笔画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真正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他的影响遍及吴地,
明代中后期的绘画就是吴派绘画,成为主流绘画一直延续到清初。清朝的“姑苏画派”画家萧云从、“新安派”渐江和“金陵
八家”以及“松江派”的代表人物董其昌都深受其影响。
文徵明的传世作品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潇湘八景册》、《江山揽胜图》、
《山居雪霁图》、《惠山茶会图》、《春到寒林图》、《醉翁亭记》、《滕王阁序》、《赤壁赋》、《琵琶行》、《西苑诗》、
《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