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美术出版社推出《大众的风雅:晚明画谱综合研究》。本书主要以晚明时期刊刻的各种画谱为研究对象,以个案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在对画谱进行题材内容以及社会功能分类的情况下,对画谱的刊刻者、画谱内容、图像风格特点,以及不同时代绘刻风格及审美趣味的演变等进行了梳理、研究及解读。
晚明时期,在版画插图繁荣兴盛的出版图景中,画谱作为一个特殊门类得以大量刻印,种类约有二十多种,题材丰富,绘刻精美,从数量、质量及传播方面都为一时之盛。
其中,表现单一绘画题材的画谱有《菊谱》《竹谱》《翎毛谱》《刘雪湖梅谱》《梅史》以及《程氏竹谱》等,主要是延续文人画中“四君子”的绘画母题及以前单科画谱的传统。汇聚各种绘画题材的综合性画谱有《画薮》《图绘宗彝》《画法大成》《陈眉公订正画谱》等,这些画谱还被反复收入各类丛书文集中。讲究“诗书画三绝”,以案头欣赏为目的,结合个人创作的纪游诗或者遴选唐诗宋词的诗书画谱有《百咏图谱》《咏物新词图谱》《诗余画谱》,包括五言、六言、七言《唐诗画谱》在内的《集雅斋画谱》系列等。
基于对晚明画谱的整体梳理观照,本书将画谱大致分为三类,即职业画家的单科画谱,文人出版家编辑的画谱,以及商业书坊刊刻的综合性画谱及诗画谱。书中具体考察了明代后期各类画谱的刻印、图文情况、社会功能、传播影响及其与相关文化领域的关系,尽可能还原到当时的社会情景中,探寻这些画谱背后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考察了几位画家和他们的单科画谱,其中既有文人官员如高松,也有画梅名家刘世儒,而安徽休宁的两位不知名的职业画家汪懋孝和程大宪,则是徽州一地无数个地方画家、篆刻家或制墨家的代表性人物。
高松的《菊谱》《翎毛谱》《竹谱》三部画谱都不是单纯的画集,而是带有步骤分解的“教科书”,旨在“示人以法”,对于研究古代绘画教学方式至关重要。
刘世儒(号雪湖)的墨梅师法当地先贤王冕,继承其“千花万蕊”的艺术风格,刘世儒独创了一种雪景的画法。《刘雪湖梅谱》卷上的“评林”中,当时的“吴门画派”和文坛领袖文徵明介绍了这种技法:“梅多雪景,大都梢头凝雪,未有六出翩翩之态。雪湖矾绢时先以碎油纸乱洒其上,矾干,运笔既完,以水湿绢,去其纸,雪点纷纷与花争胜。”
(明)刘雪湖《墨梅图轴》《月梅图轴》
(明)周履靖《春谷鹦翔》插图、《九畹遗容》插图
《夷门广牍》刻印于万历戊戌(公元1598年),“画薮”为其中一门,收录图书七种。其中,《画评会海》与《绘林题识》两种为文字内容,其他五种为画谱。
(明)拓本《兰亭修禊图帖》局部之“王献之” (明)周履靖《天形道貌》插图“索句”
从画谱发展的角度来说,周履靖编绘了第一部人物画谱和画兰谱,并将以前单科画谱的形式进行了系列化的纂辑,从而开启了晚明综合性画谱编刻的风尚。在《画薮》之后,综合性画谱屡屡刊刻,很多都可以看到周履靖诸画谱的影响。作为带有个人编绘风格及审美趣味、开风气之先的综合类画谱,不但在文人当中广泛传播,也间接影响到以普通大众为主要读者的日用类书。
作者重点考察了两种坊刻画谱。联系晚明的版画风格史以及赏玩文化,分析坊刻画谱适应读者趣味的商业特性;在对诗书画谱的分析中,重点论述图像传播及粉本(指以施粉上样工艺制作的画稿底本)功能。
晚明的出版背景下,若想成为“畅销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附有版画插图。晚明插图盛行,对插图的重视几乎扩展至各类题材。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书坊主杨尔曾,其所刊刻的图书在这样的出版风尚下,积极呼应“读图时代”的消费需求。为了提高插图水平,他不惜雇佣一时的名刻工为之镌刻上版。
(明)杨尔曾辑《海内奇观》插图
在庞大的市场创作需求之下,经过前一阶段的技艺积累,版画画师们越来越娴熟地掌握了创作技巧。除了广泛临仿借鉴优秀作品之外,开始自发运用山水画中的“模件化”生产方式,绘制或者说“组合”出了千变万化的山水园林版画作品。绘刻精美的经典之作数不胜数,共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晚明版画史,同时也是绘画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本书所讨论的系列画谱,既在画谱发展链条上具有普遍意义,又有各自可以探究的特点,基本上可以涵盖晚明画谱的主要方面以及与晚明社会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77 技术支持:网讯科技